錯過
我想人的天性就是摻有比較與競爭優劣的成分,有時候,選擇一條路不是因為它的本質多具吸引力、你多熱愛這個選擇,而是在心中模擬比較、分析完數個可能後,被數條外在推力引導至這個方向。我不擅長寫作,對文學沒有共鳴,好吧,那就唸個第二或是第三類組。問答題很困難但轉換成選擇題總是比較簡單,只要刪掉幾個選項就能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任何抉擇的過程中說服自己都很重要,不論是透過客觀的分析、朋友的建議甚至執硬幣的勝算,就好像試圖把這些壓力分擔出去,讓自己輕鬆一些。
有時候,是對未知的恐懼把我們限縮在眼前的選擇,我決定要當收入安定的醫師、會計師、公務員,雖然不是特別吸引人的職業,但至少不用面對未知的挑戰,不用再苦苦追尋虛無縹緲的可能。有時候則斤斤計較,我們偏向評價最高的餐廳、歌曲、電影、書籍等等,以為是最好的選擇,是的,常態大多是這樣沒錯,然後馬太效應慢慢開始發酵,多的越多,少的越少,這從來沒有絕對的不好或好,大多數人喜歡這種模式,但有些生性多疑的人會想,也許有些很棒的選擇是被忽略的,在那人跡罕至的荒漠中可以挖到一些寶物也說不定,但你得親身去探索,你會花費很多力氣,你必須懂得捨棄一些中繼的選擇,它們可能暫時看起來很迷人,但你願意賭一把,覺得下一個會更好。
不論用任何方法去支撐那個選擇
是啊,我總是害怕自己得到的不是最好的,這是人之常情
尤其對完美主義的人來說,根本是永遠的肉中刺
重點是,我們真的有能力找到那最完美的選擇嗎?
Q: 如果每個人真的只有獨一無二的靈魂伴侶,也就是這茫茫人海中,隨機出現的唯一有緣人,那會怎樣?──班傑明.斯塔芬(Benjamin Staffin)
A: 那會是多麼可怕的惡夢啊!
你要知道
人類不是只有被動選擇的能力,我們可以主動創造
用另一種方式解讀馬太效應
任何選項是動態而不是靜態的,可以因為你的選擇而變得更好
因為你的投入,因為你喜愛你的選擇
至少對你來說,這樣就足夠了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馬太福音25:29
A rogue sociologist
蘇西耶 凡卡德希 — 流氓社會學家
「流氓」這個形容似乎沒那麼到位,讓人容易聯想到街頭鬥毆、販毒的小混混或黑幫老大之類的 “Gangster”,查了牛津字典“Rogue”的意思確實指不道德、遊走法律邊緣的人,但有更有趣的:
A person whose behaviour one disapproves of but who is nonetheless likeable or attractive.
蘇西耶就是有股吸引人的傻勁,只要想像那印度的面孔搭上幫派火拼的場景,就不禁讓人發笑,而他和JT、泰勒國宅居民的故事絕對比小說還精彩。
我對美國的印象幾乎都是由好萊塢電影拼湊出來,其中街頭混混、貧民窟黑人、毒品、妓女、警察濫權都是常見元素,然而讀完這本書才真正感受到他們的血與肉,不論是生活的掙扎妥協、巧取豪奪的手腕、面對拆遷的不知所措或是早已看破紅塵的豁達,隨著故事發展,越像作者一樣對社區形成情感鍵結。
當我們想要瞭解一個人 或一個族群最好的方式就是進入他們的生活,一起經歷一些事情,試著站在同個角度去思考,吸毒就吸毒、揍人就揍人、該躲就躲,當當三歲小孩試著重新再被社會化一次
Never know what someone is going through unless you’re walking in their shoes.
但這還不夠,沒有從歷史脈絡循跡、沒有從擴大追尋外部因素,還是沒辦法瞭解為什麼造成貧窮、為什麼流氓之所以選擇成為流氓、為什麼紛爭必須透過私法來解決,與貝禮小姐最初的訪談就吃了一記當頭棒喝,要了解為何貧窮?為何不去問問外界那些白人呢?會有國宅社區不就是外面那些政府官員的主意,而黑人終究只能在設限的環境下不計一切掙扎求生,回歸動物本能,一切不外乎性與暴力,確實,整個系統是一連串元素交織再經由時間雕琢後的產物,故事最後國宅面臨拆除,我們又看到了一次外在政治的影響力,我相信多少有人會得更好的生活,但大多數 … 很難有期待吧。
《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 蘇西耶 凡卡德希
Gang leader for a day : a rogue sociologist takes to the streets By Sudhir Venkatesh
談談國際參與以及援助
自從聖多美服務的經驗後,對於國際援助的印象不再是那麼美好、大愛,
在先進社會所接收到片面的資訊,不論是從電視電影或網路,
往往都美化了目的、過程以及成果,到底滿足了誰?
是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第三世界居民嗎?
還是只是當地少數能和外國人接觸的上層人士?
還是只是富人們做做慈善自我安慰?
還是志工們吃苦一兩年,甚至幾個月,可以在履歷上多一行修煉?
還是很好又維護了友邦的維繫 感謝飛天小女警的努力?
對於未來有心要從事國際援助工作的人 這問題值得放在心裡思考思考
也許在大環境下難改變什麼 但弄清楚意圖後至少不那麼容易迷失
其實當初去非洲實習,完完全全沒有抱著全民外交的念頭
一心只想著瘧疾 瘧疾 瘧疾
即便還是隸屬台灣官方的組織 並且和使館有多次互動
也從來沒有把維繫邦交這件事放在心上
回來後繼續關注援外的訊息才發現 原來我們的外交是這樣呀~
我想國家的政策方針沒有對錯
只是在參與國際事務時 應該可以用更廣闊的視野
想清楚為什麼而做? 其他都只是附屬而已
給他魚,還是給他魚竿呢?
無條件的給予所造成的後遺症是最難去修正的
器物制度價值觀,就是價值觀層面在扭曲變形
習慣接收免費的服務,習慣不付出就能享受成果
漸漸的蔓延了社會與個人
工作偷懶、不負責任、會有人來幫、再跟外國人討錢討糖就好
這只是我短短兩個月的體驗而已
可是給魚吃能在短期收到最大的效果
一般民眾也比較容易接受配合
對NGO來說也比較容易評估績效
陰謀論的說法,也是留NGO自己一條生路
相對的如果要教導他們自行謀生能力
長期投入不只有金錢,還要有人克服語言障礙、工作文化障礙…等
去輔導、訓練、監督當地人,運氣不好的話
一抽身又回到原來的模式,殺雞取卵
一切的努力又都白費了
不要以為是非洲人比較短視,不懂得投資未來
台灣好像也沒比較好
然而醫療、公共衛生的介入有時就是不得不這麼做
舉凡檢驗、疫苗、藥物等資源大概一定要有錢才能解決
當然可以從一些體系改革方面著手
讓這些非洲國家自己有獨立能力處理部分健康問題
但真的如同前面所說,很不簡單,更不是單靠外人就能辦到
能否更上一層樓 絕對是操控在受援國的態度
進步最重要的根本就是經濟、教育
有錢大概就能解決一部分健康、生活品質問題
經濟水準要提升就要仰賴教育提供有質有量的當地人才
但健康也很重要,總不能要國民處在疾病威脅,還要提高生產效率
所以說這是環環相扣的系統,要讓一個國家自然的發育
而援助國或許只是偶爾補東補西的營養品
題外話,
聖多美漁夫通常只用釣魚線就能釣魚,所以其實也不用給他們釣竿啦
然後,在飯店其實有標語提醒外國遊客不要給錢或糖果給當地小孩,
希望不要再用原始思考去看當地人,這點是我們該進步
受保護的文章:Diário de viagem em Sao Tome
2015.4月 閱讀清單
近期閱讀清單
Papers:
- Reduced vaccination and the risk of measles and other childhood infections post-Ebola.
Takahashi S, et al. Science. 2015 Mar 13;347(6227):1240-2. doi: 10.1126/science.aaa3438. - Infectious disease modeling methods as tools for informing response to novel influenza viruses of unknown pandemic potential.
Gambhir M,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5 May 1;60 Suppl 1:S11-9. doi: 10.1093/cid/civ083.
Movies:
Music:
- Step out – José González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OST)
- See you again – Wiz Khalifa ft. Charlie Puth (Furious 7 OST)
Step out. 文字的力量
年輕人啊,看看你周遭的人,哪一個不是活在壓力下?焦慮、失敗、債務、背叛、尊嚴 …
哪一個不是像你一樣處在尷尬的位置?
我們就像塞在車陣中不知所云的人們,你大可丟下你的車子,不顧一切地走掉
一千,喔不,或許一萬人之中才會有個瘋子這樣做,那你呢?
不如聽點音樂、讀點東西或寫寫日誌吧!或是看看週遭風景、和處境一樣的人聊聊天也不錯
至少做些事情吧 Do something ! 少點撈叨抱怨
準備好、充實好自己,然後就是等待而已
考試時代最討厭的就是作文
長大了才開始懊悔,啊!原來寫作那麼重要
我想,不論口說或寫作,至少要找到一種可以清楚表達自己想法的方式
至少有一個和全世界溝通的管道,讓你可以不斷的把想法跟計畫和大家討論,減少過度自閉的可能。
然後這只是第一步,再來就是與人溝通、討論甚至於辯論,透過這些回饋而得到知識的成長
就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建立了這個部落格平台
未來文章內容除了我個人的心情雜記之外,會撰寫一些我的休閒興趣、學術興趣相關文章&分享,
比如:運動、美食、公衛、統計、傳染病流行病學或時事…等,希望各位親朋好友、讀者、路人不吝惜指教
一些鼓勵大家寫作的文章: